字体正代表着时代精神,因为文字的笔画和骨骼,会因应时代文化或地域特性而有所转变;换言之,从「字体的风格」也能看出「历史的演进」。
字体正代表着时代精神,因为文字的笔画和骨骼,会因应时代文化或地域特性而有所转变;换言之,从「字体的风格」也能看出「历史的演进」。
近年台湾设计界对于字体设计的关注度,越来越高,像自发性讨论社团林立、字体募资项目的屡屡成功、学生纷纷以字体作为毕业制作等,都可以感受得到字体逐渐受到重视。
叶忠宜更是一位不可不提及的推手之一,自2013年起,引进并翻译日本字体大师小林章的开始,他为原本平静的字体设计书市,激起了动人的涟漪,随后精选日本 graphic 社编辑部的出版内容,结合自制内容的系列、与脸谱出版社持续企划「zeitgeist」书系等,皆唤起大众对字体探索的重视。
一张象限图,标定与字体的缘份
叶忠宜会投入字体推广,其实是意外。他大学修习管理学院日文系,后来仅是赴日进修日文,辗转至京都造型艺术大学时,为了学习艺术摄影开始研究色彩学,并在一本书中,发现日本讨论企业识别(corporate identity,简称 ci ),不仅讲究颜色,亦重视字体。书里画了一张象限图,从「古典−现代」、「严肃−轻松」等四个角度剖析各种字体的风格和印象。过去攻读设计时,总只能在茫茫字体大海自行摸索的叶忠宜形容当时宛如「被触发了什么」般,这是第一次知道它们的「相对关系」。从此一头栽进其中,努力学习相关知识。学成归国后又感于台湾在这方面的讨论和研究如同沙漠,才希望把国外的资源引进来。
穿上为体排印新浪潮学派之父 wolfgang weingart 书籍和展览特别设计的衣服。
先锋者的三高:热血、行动和专业
在台湾要推广从未受重视的字体设计,需要的不外乎是满满的热情、超强的行动力,而叶忠宜还有第三个优势:他自己也是设计师。
例如引入《字型之不思议》时,他是直接写信给小林章本人。小林章不仅被他的直率和勇气打动,同时也以日本人的身份前往德国工作,感受到跨文化的难处和引入欧文字体观念的重要性,继而全力支持叶忠宜的想法,两人碰面后很快便谈妥授权事宜。
由叶忠宜担任企划和翻译的「小林章」系列,由王志弘设计,小林章本人也曾来台演讲。
当时小林章已经先有另外两本专业性更高的欧文字体著作,但叶忠宜认为要打开台湾市场,得从更大众的角度着手。《字体之不思议》原本就是集结部落格的随笔而成,由精品品牌lv、经典电影《窈窕淑女》等一般读者也会感兴趣的案例谈字体设计,简单又吸睛,相当适合「打头阵」。因为叶忠宜当时决心专心于小林章全著作的企划与翻译,于是邀请王志弘担纲中文版的设计,王又帮忙牵线脸谱出版社,最后成功让书籍问世,也有理由把小林章本人邀请来台湾演讲,顺利掀起一大波「字体旋风」。
《typography 字志》华文世界第一本字体mook
制作《typography字志》时,同样仰赖高行动力和毅力。小林章的书籍主要针对欧文,但台湾以中文为主,读者们需要更多元的养份来想象何谓字体设计。叶忠宜于是希望透过更「杂学」、也更「实时」的mook(magazine book,发源于日本,结合书的扎实度与杂志丰富性的刊物类型)形式推广,二话不说飞去日本 graphic 社编辑部。对方没料到竟有人单枪匹马来谈授权出版,而且不是以出版社、而是设计师个人的身份。为了取得授权,叶忠宜又飞回台湾正式成立「卵形工作室」(oval-graphic),再以该单位的名义,终于拿到签约,也打动了脸谱,一起合作出版。
目前刚出版完第六期的《typography 字志》将会暂停出版,完成阶段性任务。
内容制作上当然也绝不马虎。考虑到能同时驾驭「翻译」和「字体」两个领域的译者不多,字体又再细分领域,所以像 web font(网页字型)的章节,就特别商请全台最大字型论坛「字嗨」的版主 but(柯志杰)担任翻译,因为他懂日文,有工程师背景,能精准了解此领域的用语,还可以监修哪些日文内容已经不合时宜。翻译日本字游工房创办人暨设计大师鸟海修的文章时,则由曾当过他学生、字体设计师的曾国榕来执行,原汁原味重现老师的口吻。
至于中文内容,光是字体选择便大有学问。《typography 字志》选用的是「」,此字体具备「通用设计」(universal design,简称ud)的概念,亦即「同时顾及大众及弱势者的需求为出发点」。关键在于,以中文字而言,其由各笔划所包围出的字腔较大,或用书法的九宫格来想象,各笔划都远离最中间那格「中宫」,呈现出「中宫放松」(而非中宫紧凑)的状态。在这种情况下,即便字级相同,视觉上也会看起来更大,因此就算放成小字可读性也高。然而应用在生活上,也适合做为交通指示用字,或利于视力不便者辨识。
叶忠宜编排《typography 字志》内文的工作画面。(卵形提供)
《typography 字志》选用的「文鼎晶熙黑体」具有中宫放松的特性,就算放成小字可读性也高。
为了把这些珍贵的内容传递出去吸引读者买单,叶忠宜替杂志规划的赠品找来了具有影响力的设计师来帮忙,像是力邀聂永真、王志弘、瑞士设计师 michael renner、韩国设计教父安尚秀,以及日本手绘字书籍装帧大师平野甲贺,来替刊物设计附赠海报,像第三期,还附赠日本百年字体公司森泽(morisawa)和祖父江慎授权的字级表,美观又实用,进一步说服更多读者掏出荷包。
更经典、更扎实的知识累积
有了小林章的深入浅出,又有宛如懒人包般的mook创造话题,下一步,就是朝更专业的知识迈进。叶忠宜再度和脸谱携手,企划名为「zeitgeist」的书系。「zeitgeist」在德语有「时代精神」的意思,叶认为字体正代表着时代精神,因为文字的笔画和骨骼,会因应时代文化或地域特性而有所转变;换言之,从「字体的风格」也能看出「历史的演进」。
由叶忠宜担任主编和设计的「zeitgeist」书系。
秉持这份信念,此书系朝两大方向进行选书:一是在全球设计界都产生巨大影响、台湾却从未引进的大师经典,例如以 20 世纪 最伟大的 瑞士 字体排印曁平面设计教育家 emil ruder 的 和字体排印新浪潮学派之父 wolfgang weingart 的,是从文化、科学、政治、社会等宏观视角与随社会变迁的成长脉络来谈论排印形成的原理;二是知识型、工具型的技术养成类书,例如、 、等 ,用诸多实例分析各种字体、字级、字距、 排版的变化效果,让读者能进一步学习并实作 。
《本质》排版画面。(卵形提供)
作为书系的主编兼设计,叶忠宜展现出对细节的坚持。像他很在乎翻译,若发现编译出来的文字不顺,会先和同样熟悉日文的责任编辑、同时也是脸谱副总编辑的谢至平讨论,还有疑惑就跑去找日文版做二次确认。「因为日本人翻译很强,很多翻译书也都有日文版,所以如果发现哪边怪怪的,我会找日文版,再对照原文。」叶忠宜笑道:「应该很少设计师烦人又刁钻吧!」
而筹备过程中,也有令他大感惊喜的时刻:由于书籍原文版本通常都是由大师操刀设计,因此收到原文版的 indesign 编排档案时,他就能亲眼一窥「大师的设定」。例如像《本质》,无论原文或日文版,都由知名瑞士设计师 helmut schmid 设计排版。每一个字体的大小、每一个符号往上几单位,都能全部摊开。像 schmid 因为思考如何让日文完美匹配原文的视觉阅读性,会将特别选定的日文字体再进行微幅的伸缩调整,如此叶忠宜就会知道 schmid 要的点是什么。
即便「内容」一致,译本却几乎是得重新来过的大工程。叶忠宜往往得至少思考两天才能正式着手,后续反复修改、校正更不在话下。他也很感谢从小林章的书就开始合作至今的最大工程 — — 编辑谢至平。「至平的校稿与作业超细心 ,是超典型处女座的完美主义者。 」谢至平则笑道:「『坚持』是忠宜的正字标记,很不容易妥协。但他现在已经比起四、五年前认识时要和缓很多。」编辑和设计一样,都是一门手工艺,得无数次和细节较劲,但也因此才能产出优秀的成品。
脸谱副总编辑:谢至平(左);叶忠宜(右)
谢至平表示,由于「zeitgeist」并非封闭型的书系,会一直执行下去,并依照授权谈定的顺序出版。以目前一年二至三本的出书速度,手边的书单存量至少已备齐5年以上的出版量,有兴趣的读者绝对可以拭目以待。
「字体」就是我的收藏品
推广字体的心愿逐渐落实了,但叶忠宜并未忘记除了推广以外,自己身为设计师该做的功课。翻开计算机里的字体簿,里头有学生时期一直到现在,花费重金「收藏」的各种字体,还依照年代、大师、国家等不同项目进行分类。最近则是爱上搜集2015年以后,国外冷门小型公司出的字体,「因为他们可以很外放,做出大家少见大胆且破格,但又好用的作品。」
叶忠宜的字体库宛如编年排列的百科全书一般。(卵形提供)
换言之,对于设计相当坚持的叶忠宜,在字体寻找的路途上依然不停歇。像是中文的使用,他特别讲究内文字体需要的工艺性,因此还尚未发现心目中完美的中文内文字体,因此他通常会先选择高规(汉字量较多)的日文字体,阙漏字再自己补上,甚至标点符号、数字都会混用超过一个字体,以及不同的版面设定,来构成最想呈现的版面。他特别举例,像是字游工房出品的「游黑体」就是他常用的字体之一。「虽然有 apple 内建,但仅有字重版本『 regular 』和『 bold 』,若要用这字体排中文,则是位于这中间的 demibold 版本最好用 , 但必须另外购买 。 超贼的!最好用的东西都得另外购买。 」
profile/叶忠宜 yeh chung-yi
1982年生,2007 年赴日,最后攻读京都造形艺术大学研究所毕业,2015年成立「卵形 oval-graphic」设计工作室,透过企划出版,大力推广字体设计。本身是平面设计师,主要作品包含《 typography 字志》和「zeitgeist」书系设计,2018年国庆节主视觉等。2018年秋天又和格式设计的王耀邦以及wisdom®主理人齐振涵,合作打造实验性场域「森³ sunsunmuseum」。目前工作及居住于台北。
instagram: facebook: